過去一年,阿里巴巴金融向96800家小微型企業提供了小額信貸,并聯合北大國家發展研究院,先后在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開展了小微型企業生存狀況的調研。作為中國觸角最廣的中介服務機構,阿里金融可能也是對東部中小企業了解最深入的。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阿里金融負責人胡曉明認為,小微企業的貸款永遠是稀缺的,因此,一定要有機構來做小微企業貸款。
很少中小企業轉向金融
記者:你們去年在長三角、珠三角和環渤海進行了三次調研。在你們的調研過程中,有沒有觀察到由于成本上升、利潤過薄等原因從制造業轉向金融投資、高利貸一類的案例?
胡曉明:有這樣的情況,但是比例很小。我們的調研當中,接近100%的小企業主還是堅守自己的生產銷售。
記者:去年以來,媒體上出現了很多“制造業轉向金融投資”類似的報道,這其中與實際情況有什么不一樣?
胡曉明:2011年年初,大家說出現了中小企業的倒閉潮,我們針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專門的調查,我們當時的判斷是根本不存在,當然現在來看也可以發現這個問題確實不存在。有一些問題確實是存在的,成本上升,融資困難,一些小企業停產或者半歇產。但這個過程中,哪些小企業是最容易受到影響而倒閉的?
第一種,盲目擴張,年銷售1000萬想去做一個億的事情,管理不善就很容易出現倒閉;第二種,從原來本身的制造業開始蛻變,變成一個中介機構,比如通過資金拆借來做高利貸;第三種,賭博,有些企業從流水線發展到大量購買土地。
做金融中介、高利貸的有沒有呢?有,但一般不是小微型企業,一般是大中型企業,小微企業沒有那個能力,拿不到錢。所以,我們調研的結果表明,3000萬(銷售額)以下的企業,很少出現這種情況。
小貸公司生存情況惡劣
記者:小貸公司目前是不是受到政策的局限?在網絡信用評級創新方面,有什么進展?
胡曉明:去年開始,小額貸款公司生存情況比前年惡劣很多。主要是去年宏觀調控、信貸緊縮情況下,一些小額公司開始往銀行禁止的行業邁進。銀行業為了隔離這個風險,對整體授信做了調整,基本是收得非常緊。
國家用小貸解決微型經濟制造業的問題,但問題在于能否針對不同小額貸款公司給予不同信用評級、給予一些不同的政策。對于比較好的,比如說針對100萬以下小微企業信貸的,國家應該給予信貸支持;如果不是這樣的,應該給予更緊的政策。
記者:有觀點認為,現在給小微型企業做的金融服務,利率太高了,你怎么看待這種觀點?
胡曉明:我從做金融、做銀行最后來到阿里巴巴做小微貸。大中型企業的借貸,最高利率加上所有費用,對銀行業來說是10%到12%,去年高一點是13%到14%,這是所有加起來。
哪怕貨幣政策稍微放寬一點,資金在中國也永遠是稀缺資源。水漫金山之后,這個水會不會流到小微企業?永遠流不到。小微企業的貸款永遠是稀缺的。一定要有機構來做小微企業貸款。它們沒有四大行那樣的渠道優勢,而是更貼近小微企業,因此服務成本也會上升。如果不鼓勵,有誰愿意服務這些小微企業?所以從市場經濟角度來看,越是小的越難做,越難做的越應該有特別的市場機制來解決。
很多人認為,這么高的利率出來之后,制造業本身的盈利能力是覆蓋不了借貸利率的。我們在環渤海調研中看到一個河北企業家,他的企業一年利潤是30%,他愿意拿出20%付利息,這20%的利息對他是高的,如果加了增值稅就虧了,誰來解決這個問題?我認為應該通過二次分配來解決。
用工成本上升是首要問題
記者:中小企業成本升高、融資難、用工成本上升等問題是一直存在的,還是說只有近幾年才表現突出?
胡曉明:融資難問題,其實國家也出了很多政策。但我敢說融資難問題會持續存在,這本身是小微企業的特性決定的。小微企業的特性決定了信息不對稱,越靈活越不容易接受規則,比如這些企業的財務報表、收入、納稅情況等,其很多信息不能夠被及時獲取。
關于生產成本和原材料漲價的問題,從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2002年以來生產成本一直在上漲。受房地產的影響,未來這個情況也不會得到改善,價格不會被壓下去。
對小企業來說,這是頭等大事,但是是可以接受的,因為大家成本都高。他們不能忍受的是員工的工資高。對于大中企業來說,品牌和福利保障,使得其企業員工呈現穩定狀態,但對于小企業來說,工人工資的快速變動,使得小企業的用人呈現不穩定狀態。因此,工人成本上升對于小企業來說是首要問題,超過其他因素。
記者:在小額貸,或者說阿里金融這一領域,你們有沒有什么規劃?
胡曉明:我們希望三年能夠服務100萬家小微企業,不多,占到中國企業數的2.5%。如果能服務好,希望能對中國小微企業和服務小微企業的金融形態帶來一點點影響,那就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