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似于搜索引擎中的同類算法,這個系統將會基于實際的有效點擊率和用戶出價的某個權重值來決定下一次刷新的時候應該把誰的廣告展示給用戶看。你可以將其稱之為微博的競價排名廣告系統。這東西聽起來不見得特別美好或者激動人心,但是微博廣告的最佳方式就是如此,而且我懷疑,也只能是這種方式。 微博的商業化,這事兒其實挺有意思的。為什么呢?首先我們知道,新浪微博其實是twitter的中文版,而它的美國原版到目前為止其實都還沒有賺到過什么錢,包括企業賬號之類的東西,其實都是直接模仿自twitter的。當然,如你所知,twitter這東西在天朝是被禁止訪問的,這給了新浪一個很好的發展機會。
其次,新浪其實是一家沒有主的公司。歷來如此。曹國偉為首的管理層進行了MBO,然后又七七八八的都賣掉——錢是賺了很多,真正留下來的主要是微博這東西。
我們要明白,微博,本質上,就是一個大聊天室。你說你的、我說我的,人太多太亂了,就發明了一個關注名單,只跟這些人聊。就是這么個東西,一點也不復雜。這樣的一種鬧哄哄的業務形態,如何進行商業化?直接收費當然是不可能的,合理的模式仍然會落在廣告上,并且,考慮到超過一半的用戶在使用移動端(小屏幕)登錄,太過于復雜的廣告形式也沒有什么意義。
由于微博用戶可能會發表的言論無所不包難以預測,因此基于關鍵詞的內容匹配基本上一定會失效。有人說“我叔叔買了一個戴爾的筆記本很垃圾”,然后你在旁邊放一條神舟的廣告,這有什么用嗎?況且這條微博可能只會在用戶的刷新頁面上停留30秒。
實際上,唯一可以用來進行精確匹配投放的依據,是用戶的關注名單。當我的關注名單里有10來個金融名人,那么我可能是某一條潛在的金融產品廣告的有效受眾,這幾乎是唯一可以用來實現定向匹配的依據了。
而廣告形式也只能是純文字方式的(不是說不可以做圖片廣告,但是考慮到微博的快速刷新屬性,我懷疑這種廣告是不是真的會比文字鏈點擊率高?),這類似于一種強制關注的模式,硬性的把廣告推送到用戶關注微博的第一條,因為那里幾乎是微博這個產品唯一能想得到的有效廣告位置。
由于新浪微博里存在著大量的名人,所以新浪的開發團隊必然要建立一個算法,讓廣告客戶可以選擇以特定名人的粉絲群(可能存在交叉性的限定 譬如說受眾必須同時是王石+潘石屹的粉絲)為微博廣告對象,然后利用某種類似于競價排名的方式,按點擊次數來收取廣告費用。
類似于搜索引擎中的同類算法,這個系統將會基于實際的有效點擊率和用戶出價的某個權重值來決定下一次刷新的時候應該把誰的廣告展示給用戶看。你可以將其稱之為微博的競價排名廣告系統。這東西聽起來不見得特別美好或者激動人心,但是微博廣告的最佳方式就是如此,而且我懷疑,也只能是這種方式。
當然,隨著各種名人都被廣告客戶給瓜分,新浪還會推出一些衍生的匹配模式。例如,以“過去一個月內轉發過任志強5條以上微博的人”作為廣告投放對象,并且引入更精確的城市、年齡、性別等等匹配條件。
這會是微博以及所有twitter們的未來嗎?很有可能,畢竟微博用戶的關注名單是最容易反應其愛好取向的一個信息源了。當然,微游戲之類的輕度娛樂休閑業務也一直會是微博的營收來源之一,因為典型的微博用戶往往很無聊……
移動端能做的事情可能更多些。如果精心設計的話,新浪有可能把微博客戶端打造成一站式的移動應用甚至是本地生活信息的入口,這里存在著潛在的地域定向商業廣告的運作可能,但,更多的只是可能,畢竟我們還不知道這一塊該怎么賺錢。
實際上我認為,微博之所以還沒有徹底的廣告化,并不是因為新浪技術或者模式上有什么準備不足。現在最大的問題是,新浪的管理層真的希望微博很快被商業化嗎?在沒有商業化之前,微博是一個絕佳的概念,這個概念支持著新浪起碼三分之二的股價;一旦商業化開始,概念就會落地,而結果不見得總是盡如人意的。對于新浪的現任管理層,這個想象空間的缺失,將如何影響他們個人的收益?
這才是新浪微博商業化的最核心問題,沒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