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奧運來了!中國企業去哪兒了?11家頂級贊助商中,中國企業僅占一席,即中國臺灣地區的宏碁;28個三級供應商中,也僅有北京水晶石數字科技作為數字圖像服務供應商出現。宏觀經濟不好,一些企業也不敢亂花錢,投入數百萬甚至上千萬美元,到底會產生什么樣的效果?他們現在已經有了更加理性的答案。部分企業懷著“曲線”進入的夢想,雖未能入列贊助商名單,但卻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參與到這一盛會中,期望以小投入博得大收益。本報選取了具有典型意義的浙商群體,剖析其倫敦奧運“失語”的原因、探索其曲線進入的路徑。宏鸉和安踏也在本報采訪之列,其奧運營銷策略亦是我們關注的焦點。
倫敦時間7月26日下午5點,宏碁的“奧運之旅”正式開啟。
宏碁奧運項目歐洲負責人Gerrys在接受本報記者電話采訪時表示,在奧運會倒計時開始前,宏碁服務器、臺式機和筆記本電腦已經過Atos O-rigin公司和歐米茄超過200000小時整合測試實驗室(ITL)的解決方案測試。其間,每一個產品的“電池”都被安裝,測試,最后在奧運會OVR地區的實驗室重新安裝。
“我們已經為奧運做好了充分準備。”他說。現在,宏碁350名技術工程師和工作人員已準備就緒,最終產品正在OVRs場地,廣播和新聞中心以及橫跨倫敦和韋茅斯的奧運村等待“奧運時刻”的檢驗。
奧運時刻
宏碁的贊助計劃,是在2009年金融市場泡沫接近頂點時簽訂的,宏基并未公布獲得贊助商席位的費用,外界傳言當時其取代聯想的TOP席位投入的資金在8000萬美元到2億美元之間,或許更高。
贊助奧運會的資金壓力將從2009年開始,但是更大的壓力則來自相當于贊助費用三到五倍的市場推廣費用。但與宏碁2011年度的營業額157億美元相比,這并不是一筆難以承擔的花銷。
宏碁中國區市場推廣處總經理林榮豐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通過奧運會展示宏碁的實力,是我們認為最有價值的部分。”
不過,這樣的合作是否合適,營銷界爭論不休。更多的悲觀者認為,如果經濟危機造成的PC業務下滑仍將持續,那么宏碁在本輪TOP贊助周期的投入將會“遭遇真正的危機”。
首先在其最大的市場——歐洲,宏碁正在艱難應付個人電腦需求的下滑趨勢,以及消費者轉向平板電腦造成的上網本銷量的萎縮。由于消費者需求疲軟,2011年第一季度,戴爾(Dell)超越宏碁,成為全球第二大個人電腦銷售商。
2011上半年,宏碁經歷了連續幾個季度銷售目標不達標,股價大幅下滑的考驗。這是個痛苦的年份。這一年,受蘋果iPad的沖擊,全球筆記本電腦市場出現大幅滑坡,財報顯示,宏碁2011年第二季度虧損2.5億美元,第三季度虧損合3630萬美元。
當時,宏碁的市場重心仍在歐洲,對于遭遇了2011年困境的宏碁來說,通過奧運營銷打翻身仗,顯得尤為迫切。
而在中國市場,過去十年,宏碁曾嘗試通過兩套不同的戰略打入中國大陸市場,并多次更換中國大陸業務的管理團隊。但它一直落后于中國大陸最大的個人電腦銷售商聯想。宏碁仍是一個跟從者;不過,宏碁全球資深副總裁、大中華區總經理林顯郎表示,“后PC時代”的末日之說,并不是真的。
來自宏碁的數據顯示,該公司從去年第四季度開始已經止跌回穩,今年第一季度市場占有率開始回升,宏碁的目標是在年底前重返PC龍頭地位。“宏碁在中國市場的排名已經上升到第二位。長期目標仍然不變——那就是問鼎PC業龍頭。”林顯郎說。
打感情牌
考慮到聯想的退出,宏碁作為來自中國市場的唯一品牌把握了時機,但宏基遇的到問題與其他市場排名屈居聯想之后的品牌一樣。他們還未真正與消費者建立一種特殊的感情聯系。
三個月前,宏碁宣布了2012年倫敦奧運會中國奧運戰略,包括宏碁與中國奧委會展開深度合作;贊助中國游泳隊;同時發布奧運特別版電腦。
作為倫敦奧運會全球合作伙伴,宏碁將提供超過2.5萬臺電腦及服務器。宏基希望利用這兩周的比賽來驗證其產品,此前,它籌備了一系列廣告攻勢,旨在突出該公司在設計和工程上的實力,并借此與全球各地,包括中國大陸市場的企業和個人消費者建立“更緊密的聯系”。
這些專供奧運會,包含新功能和創新體驗的產品的發布絕對符合時宜,但成為奧運伙伴、贊助商抑或供應商,只是參與奧運營銷的一種手段,如何充分利用本土奧運機會,則是一次挑戰。考慮到這些因素,宏基必須精心設計品牌營銷組合,以盡可能增大奧運贊助商身份給消費者帶來的好感。
奧林匹克運動這架令人敬畏的“造錢機器”很可能在2008年北京夏季奧運會到2012年的倫敦奧運會為止的四年內產生逾70億美元的收入。
對此,在英國體育營銷公司MEC2008年年終的調查分析中,奧運會在“目標消費者”心目中的特殊性無可匹敵,奧運會體現的更高、更快、更強的理念對于新晉TOP贊助商而言,往往蘊含著豐富的商業寓意——超越乃至擊敗市場上的競爭對手,登上成功的頂峰。
林顯郎確信,“無論如何,能在奧運會TOP計劃中出現,對于宏碁的長遠發展是極為有利的。”奧運會是一個將宏碁介紹給世界的平臺。更重要的是,它將幫助宏碁作為奧運TOP計劃中唯一的“中國面孔”贏得更多中國大陸消費者的芳心。
.